笙源生命科技(安吉)有限公司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APASL 2025 | 浙大一院李君教授专题报告:纵览慢加急性肝衰竭进展

发布时间:2025-04-22 16:38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2025年3月29日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君教授在专题报告中介绍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研究进展。


微信图片_20250422165036.png

李君教授作报告


ACLF 定义的异质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复杂且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极高的短期死亡率。鉴于其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对临床管理至关重要。然而,目前ACLF的定义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病因学界定和非肝硬化患者纳入标准方面。这种异质性导致不同国际学术组织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诊断标准和预后模型,以针对不同人群和病因类型。


三种预后评分系统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三种预后评分系统可有效进行死亡风险分层。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慢性肝衰竭联盟(EASL-CLIF)开发的CLIF-C ACLF评分广泛应用于酒精相关ACLF患者的预后评估,该评分通过整合器官衰竭数目、年龄和白细胞计数等变量来预测个体死亡风险。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COSSH)制定的COSSH-ACLF评分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预测效能,其准确性优于CLIF-C ACLF、CLIF-C OF、MELD、MELD-Na和Child-Pugh等评分系统。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提出的AARC评分则在急性肝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表现出优于MELD和CLIF-SOFA评分的预后价值。


COSSH-ACLF II评分出世

      既有的三种评分系统(尤其是需要进行复杂器官功能评估的模型)的操作复杂性限制了其临床普及。为此,COSSH-ACLF II评分应运而生,该模型通过六个预测变量简化了风险评估流程,同时保持了对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率的高预测精度。该评分不仅能识别肝移植等待名单中的高危患者,还可预测移植获益程度——特别是对于评分介于7-10分的患者,其接受肝移植后的净生存获益最为显著。



新的生物标志物

      除预后评分外,ETS2和VSIG4等生物标志物已成为早期诊断和风险分层的重要工具。ETS2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反应(ACLF进展的关键机制)发挥保护作用,而VSIG4则与ACLF的免疫功能障碍和全身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高危患者的预警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提升了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更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者评

     精准预后模型和生物标志物的开发对改善ACLF管理至关重要。COSSH-ACLF II评分与ETS2、VSIG4等新型标志物的结合应用,在预后预测和治疗决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未来研究应致力于在不同人群中验证这些模型的普适性,并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进一步完善ACLF的风险分层和治疗策略。


微信图片_20250422165041.png

团队合照


参考文献:Jun Li. Prognostic Model for Predicting Survival Outcomes in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APASL 2025.


作者

微信图片_20250422170017

李君

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 领军人才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委员

中国老年病学会干细胞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肝病学分会 常委

主持国自然(重点)、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 19项

在Gut、J Hepatol、 Hepat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